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鲁哀公下救火令 春秋鲁国 · 孔子
 出处:全上古三代文卷三
不救火者,比降北之罪。
逐兽者,比入禁之罪(《韩非子。内储说》上:「鲁人烧积泽,天北风,火南倚,恐烧国,哀公惧。于是仲尼乃下令。」)
庙殿火灾对 西汉 · 董仲舒
 出处:全汉文 卷二十四
《春秋》之道,举往以明来,是故天下有物,视《春秋》所举与同比者,精微眇以存其意,通伦类以贯其理,天地之变,国家之事,粲然皆见,亡所疑矣。
按《春秋》,鲁定公哀公时,季氏之恶已孰,而孔子之圣方盛。
夫以盛圣而易孰恶,季孙虽重,鲁君虽轻,其势可成也。
定公二年五月,两观灾。
两观,僭礼之物,天灾之者,若曰,僭礼之臣可以去。
已见罪征,而后告可去,此天意也。
定公不知省。
至哀公三年五月,桓宫、厘宫灾。
二者同事,所为一也,若曰燔贵而去不义云尔。
哀公未能见,故四年六月,亳社灾。
两观、桓、釐庙、亳社,四者皆不当立,天皆燔其不当立者,以示鲁,欲其去乱臣而用圣人也。
季氏亡道久矣,前是天不见灾者,鲁未有贤圣臣,虽欲去季孙,其力不能,昭公是也。
至定、哀乃见之,其时可也。
不时不见,天之道也。
高庙不当居辽东,高园殿不当居陵旁,于礼亦不当立,与鲁所灾同。
其不当立久矣,至于陛下时,天乃灾之者,殆亦其时可也。
昔秦受亡周之敝,而亡以化之;
汉受亡秦之敝,又亡以化之。
夫继二敝之后,承其下流,兼受其猥,难治甚矣。
又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,骄扬奢侈恣睢者众,所谓重难之时者也。
陛下正当大敝之后,又遭重难之时,甚可忧也。
故天灾若语陛下:「当今之世,虽敝而重难,非以太平至公,不能治也。
视亲戚贵属在诸侯远正最甚者,忍而诛之,如吾燔辽东高庙乃可;
视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,忍而诛之,如吾燔高园殿乃可」云尔。
在外而不正者,虽贵如高庙,犹灾燔之,况诸侯乎!
在内不正者,虽贵如高园殿,犹燔灾之,况大臣乎!
此天意也。
罪在外者天灾外,罪在内者天灾内,燔盛罪当重,燔简罪当轻,承天意之道也(《汉书·五行志》上:武帝建元六年六月辽东高庙灾,四月,高园便殿火,董仲舒对。)
议置武功驰赏官诏元朔六年六月 其一 西汉 · 汉武帝
 出处:全汉文 卷三
朕闻五帝不相复礼,三代不同法,所繇殊路,而建德一也。
孔子定公徕远哀公以论臣,景公以节用,非期不同,所急异务也。
今中国一统,而北边未安,朕甚至之。
日者大将军巡朔方,征匈奴,斩首虏万八千级,诸禁锢及有过者,咸蒙厚赏,得免减罪。
大将军仍复克获,斩首虏万九千级,受爵赏而欲移卖者,无所流《贝也》,其议为令(《汉书·武纪》,又见《史记·平准书》,有删节而文多异,今别载于后。)
复上奏灾异 西汉 · 刘向
 出处:全汉文 卷三十六
臣闻帝舜伯禹,毋若丹朱敖;
周公成王,毋若殷王
《诗》曰:「殷监不远,在夏后之世」。
亦言汤以桀为戒也。
圣帝明王常以败乱自戒,不讳废兴,故臣敢极陈其愚,唯陛下留神察焉。
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,日蚀三十六,襄公尤数,率三岁五月有奇而壹食。
汉兴讫竟宁,孝景帝尤数,率三岁一月而一食。
臣向前数言日当食,今连三年比食。
建始以来,二十岁间而八食,率二岁六月而一发,古今罕有。
异有小大希稠,占有舒疾缓急,而圣人所以断疑也。
《易》曰:「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」。
孔子鲁哀公,并言夏桀、殷暴虐天下,故历失则摄提失方,孟陬无纪,此皆易姓之变也。
秦始皇之末二世时,日月薄食,山陵沦亡,辰星出于四孟,太白经天而行,无云而雷,枉矢夜光,荧惑袭月,薛女火烧宫,野禽戏廷,都门内崩,长人见临洮,石陨于东郡,星孛大角,大角以亡。
孔子之言,考暴秦之异,天命信可畏也。
项籍之败,亦勃大角。
汉之入秦,五星聚东井,得天下之象也。
孝惠时,有雨血,日食于冲,灭光星见之异。
孝昭时,有泰山卧石自立,上林僵复起,大星如月西行,众星随之,此为特异
孝宣兴起之表,天狗夹汉而西,久阴不雨者二十馀日,昌邑不终之异也。
皆著于《汉纪》。
观秦、汉之易世,览惠、昭之无后,察昌邑之不终,视孝宣之绍起,天之去就,岂不昭昭然哉!
高宗、成王亦有雊雉拔木之变,能思其故,故高宗有百年之福,成王复风之报
神明之应,应若景向,世所同闻也。
臣幸得托末属,诚见陛下有宽明之德,冀销大异,而兴高宗、成王之声,以崇刘氏,故恳恳数奸死亡之诛。
今日食尤屡,星孛东井,摄提炎及紫宫,有识长老莫不震动,此变之大者也。
其事难一二记,故《易》曰:「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」。
是以设卦指爻,而复说义。
《书》曰:「伻来以图」。
天文难以相晓,臣虽图上,犹须口说,然后可知,愿赐清燕之闲,指图陈状(《汉书·楚元王交附传》:元延中,星孛东井蜀郡岷山崩雍江。向复上奏,其辞曰。)
别录 其三十六 西汉 · 刘向
 出处:全汉文 卷三十八
孔子鲁哀公问政,比三朝,退而为此记,故曰《三朝》。
凡七篇,并入《大戴礼(《史记·五帝本纪·索隐》、《三国志·秦宓传》注,《北堂书钞》九十九、《艺文类聚》五十五。案,《三国志》注、《艺文类聚》引作:孔子三见哀公,作《三朝》七篇,今在《大戴礼》。)》。
新序(案《新序》三十卷,见存。十卷不录,录其佚文。) 其七 西汉 · 刘向
 出处:全汉文 卷三十九
鲁哀公为室而大,公仪子(《淮南·人间训》作「公宣子」)
谏曰:「室大,众与人处则哗,少与人处则悲(「卑」讹,今从《淮南》。)
愿公适也」。
曰:「闻命矣」。
筑室不辍。
明日,又谏(当有「曰」字):「国小室大,百姓必怨吾君,诸侯闻之,必轻吾国」。
公曰:「闻命矣」。
筑室不辍。
明日,又谏曰:「左昭右穆,为室而大,以临二先君,无乃害于孝乎」。
于是哀公毁室而止(《御览》百七十四)
政论 其一 东汉 · 崔寔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
谨案:《隋志·法家》,《正论》五卷,汉大尚书崔寔撰。《旧唐志》,《政论》五卷。《意林》亦五卷。《新唐志》作六卷。各书引见,或作《政论》,或作《正论》,又作《本论》,止是一书。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人高祖篆,祖颎,父瑗,范《史》皆有传。好典籍,桓帝初为郎,后拜议郎,与边韶延笃著作东观。出为五原太守,征拜议郎,复与诸儒博士杂定《五经》。拜辽东太守,母卒归葬。服竟,召拜尚书,以世方阻乱,称疾不视事,免归。建宁中卒。明于政体,吏才有余,论当世便事数十条,指切时要,言辨而确。范《史》论曰:「之《政论》,言当世理乱,虽痛心错之徒不能过也。」「其书成于守辽东后,故有「仆前为五原太守」及「今辽东耕犁」云云。本传系于桓帝初除为郎时,未得其实。其本北宋时已佚失,故《崇文总目》不著录,《郡斋读书志》《直斋书录解题》亦无之。《通志略》载有六卷,虚列书名,不足据。今从《群书治要》写出七篇,从本传及《通典》各写出一篇,凡九篇,略依《意林》次第之。刺取各书引见,校补讹脱,定著一卷。其畸零短段三十事不能成篇者,载于卷末。《治要》专取精实,而腴语美词,芟除净尽。然于当时积弊,已胪列无遗。治乱兴亡,古今一轨,本传引仲长统曰:「凡为人主,宜写一通,置之坐侧。」诚哉是言也。嘉庆十九年龙集甲戌六月十五日
自尧、舜之帝,汤、武之王,皆赖明哲之佐,博物之臣。
皋陶陈谟而唐、虞以兴,伊、箕作训而殷,周用隆。
及继体之君,欲立中兴之功者,曷尝不赖贤哲之谋乎!
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,常由世主承平日久,俗渐弊而不寤,政浸衰而不改,习乱安危,逸不自睹。
或荒耽嗜欲,不恤万机;
或耳蔽箴诲,厌伪忽真;
或犹豫岐路,莫适所从;
或见信之佐,括囊守禄;
或疏远之臣,言以贱废。
是以王纲纵驰于上,智士郁伊于下。
悲夫!
且守文之君,继陵迟之绪,譬诸乘弊车矣。
(《意林》作「若能」)求巧工,使辑(《意林》作「葺」)治之,折则接之,缓则楔(本作「契」,从《意林》改之)之,补琢换易,可复为新。
新新不已,用之无穷。
若遂不治,因而乘之,摧拉捌裂,亦无可奈何矣。
武丁之获傅说宣王之得申甫是则其巧工也。
今朝廷以圣哲之姿,龙飞天衢,大臣辅政,将成断金,诚宜有以满天下之望,称兆民之心。
年谷丰稔风俗未乂(此二语上下疑有删节)
夫风俗者,国之脉诊(《御览》三百七十五作「胗」)也。
年谷如其肥肤,肥肤虽和,而脉诊(年谷下十三字从《御览》补)不和,诚未足为休。
《书》曰:「虽休勿休」。
况不休而可休乎。
汉兴以来,三百五十余岁矣。
政令垢玩,上下怠懈,风俗雕敝,人庶巧伪,百姓嚣然,咸复思中兴之救矣(「自汉兴」下四十字从本传补)
且济时拯世之术,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治哉?
期于补绽决坏,枝柱邪倾,随形裁割,取时君所能行,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。
故圣人执权,遭时定制,步骤之差,各有云施(本传作「设」)
不强人以不能,背所急(本传作「背急切」)而慕所闻也。
孝武皇帝策书曰:「三代不同法,所由殊路,而建德一也」。
孔子叶公以来远,哀公以临民,景公以节礼,非其不同,所急异务也。
是以受命之君,每辄创制;
中兴之主,亦匡时失。
盘庚悯殷,迁都易民;
周穆有阙,甫侯正刑(「是以受命」下三十五字从本传补)
然疾(疑有误。本传及《艺文类聚》五十二无此二字)俗人拘文牵古,不达权制,奇玮(本传、《艺文类聚》作「传」)所闻,简忽所见,策不见珍,计不见信。
夫人既不知善之为头善,又将不知不善之为不善,乌足(本传、《艺文类聚》作「可」)与论国家之大事哉!
故每有言事,颇合圣听者,或下群臣,令集议之,虽有可采,辄见掎夺。
何者?
其顽士暗于时权,安习所见,殆不知乐成,况可与虑始乎?
心闪意舛,不知所云、则苟云率由旧章而已。
其达者或矜名嫉(本传作「摈」)弃。
虽稷、契复存,由(本传作「犹」)将困焉。
贾生之所以排于绛、灌,吊屈子以摅其愤者也(旧作「以舒愤者也」,从本传改补)
夫以文帝之明,贾生之贤,绛、灌之忠,而有此患,况其余哉!
况其余哉!
且世主莫不愿得尼、轲之伦以为辅佐,卒然获之,未必珍也。
自非题榜其面曰鲁孔丘、邹孟轲,殆必不见敬信。
何以明其然也?
此二者善己存于上矣。
当时皆见薄贱,而莫能任用,困厄削逐,待放不追,劳辱勤瘁,为竖子所议笑,其故获也。
夫淳淑(《意林》作「贞一」)之士,固不曲道以媚时,不诡行以邀名,耻乡原之誉,绝比周之党(「绝」字从《意林》补),必待题其面曰鲁仲尼、邹孟轲,不可得也(「必待」下十六字从《意林》补)
而世主凡君,明不能别异量之士,而适足受谮润之诉。
前君既失之于古,后君又蹈之于今,是以命世之士,常抑于当时,而见思于后人(《意林》作「无不见思于后日」)
以往揆来,亦可容易?
向使贤不肖相去,如泰山之与蚁垤,策谋得失相觉,如日月之与萤火,虽顽嚣之人,犹能察焉常患贤佞难别,是非倒纷,始相去如毫厘,而祸福差以千里,故圣君明主其犹慎之(《群书治要》)
上疏谏铸铜人 东汉 · 陆康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八十一
臣闻先王治世,贵在爱民。
省徭轻赋,以宁天下,除烦就约,以崇简易,故万姓从化,灵物应德。
末世衰主,穷奢极侈,造作无端,兴制非一,劳割自下,以从苟欲,故黎民吁嗟,阴阳感动。
陛下圣德承天,当隆盛化,而卒被诏书,亩敛田钱,铸作铜人,伏读惆怅,悼心失图。
夫十一而税,周谓之彻。
彻者,通也,言其法度可通万世而行也。
故鲁宣税亩,而蝝灾自生;
哀公增赋,而孔子非之。
岂有聚夺民物,以营无用之铜人;
捐舍圣戒,自蹈亡王之法哉!
傅曰:「君举必书,书而不法,后世何述焉」?
陛下宜留神省察,改敝从善,以塞兆民怨恨之望(《后汉·陆康传》。)
风俗通义佚文卷四:氏姓上 其四十三 东汉 · 应劭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
哀氏,鲁哀公之后,因谥以为姓(《后汉·刘圣公传》注)
清寒门徒戒澹。袖空纸求诗。戏书赠之 明 · 徐居正
 出处:四佳诗集卷之十三○第十一
清寒岑上人,是我方外亲。
澹也从之来,一见面目真。
以我爱岑师,爱澹亦如之。
岑来澹亦侍,岑去澹亦随。
如是月几弯,情意通心肝。
日昨袖轴来,求我诗其端。
我诗三百篇,价不直一钱。
师乎政安用,舍旃宜舍旃。
无柰师年少,淡泊惟古好。
好古岂不好,但为时俗笑。
哀公席大王杖,千载笑抵掌。
况我歇后诗,岂足供玩赏。
我闻浮屠氏,善幻多能技。
自有金刚眼,自有三昧手。
如汝岑首座无可无不可
归之有馀师,夫复外何假。
澹也拜低头,曰我将远游。
仁者送人言,是以子之求。
池水秋潋滟,落日明菡萏
悠悠将别离,戚戚心有感。
展此一张纸,聊书三四字。
澹也一笑去,遂为诗以志。
圣贤高士传 其三十一 周丰 曹魏 · 嵇康
 出处:全三国文 卷五十二
周丰,鲁人也,潜居自贵。
哀公执贽请见之,丰辞。
使人问曰:「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,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,何施而得此于民也」?
对曰:「墟墓之间,未施哀于民而民哀;
宗庙社稷中,未施敬于民而民敬。
殷人作誓而民始叛,周人作会而民始疑。
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,然虽固结之,民其可不解乎(《御览》五百十)」?
文章流别论 其六 西晋 · 挚虞
 出处:全晋文 卷七十七
诗、颂、箴铭之篇,皆有往古成文,可放依而作,惟诔无定制,故作者多异焉,见于典籍者,《左传》有鲁哀公为《孔子诔(《御览》五百九十六)》。
刘公著微之 北宋 · 王令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七四二、《广陵先生文集》卷一七
令再拜。
辱书,大见称奖,反覆读之而益惭,置而评之,如斯言为当世盛德者发而不在令然。
夫圣人之学,贤有道者之事业,此固不可假以悦人,惟盛德者宜当之,而令亦不悦也。
惜乎足下不留以副敢当者,而妄以况令。
假令得此名而悦,乃浅小人,曷足以辱足下交;
使令得此名而不敢悦,则适资之恐且惧耳,何足以赐令也?
此所以反覆而益惭者也。
夫德名者,天之尊爵也。
今夫人爵,人之求者,犹研精苦思,扪隙发罅,以窥求门户。
虽所学固不中节,然张巧射中之心不为不勤矣。
然犹有老身长年而不之得者,况天之尊爵,岂易干哉!
学者乃思不一心而举不竭力,甘其名而苦所行,慨然自谓得之而已足,忽然人谓之而不愧,吾亦见求之甚妄而得之亦浅也。
令虽不肖,又敢自陷于此耶?
则若令者,何敢当足下云耶?
虽然,尝闻足下自序矣,曰:「病无贤师友而妄学章句,乌识圣人之道者」?
此又见足下自枉过甚也。
然令亦有一说,试愿陈之:所谓儒者,非谓踽踽凉凉者也,谓其蹈道而得德耳。
蹈道故行己以义,得德故足中而不外求。
行己以义,则于富贵不妄;
足中而不外求,则终贫贱而不羞。
惟二者然后能守道,能守道然后能治人。
治人者无他,正己以待天下耳,故古之君子者以此。
夫今之士之不学章句也,亦有以古之国有学、遂有序、党有庠、家有塾者所以养材也。
夫人生各有材,自非上圣者不待教;
则就其下者,须养以成,故为之师、为之保者,教六德、六行而已。
及其成也则曰贤,德行之下者曰艺,礼乐射御书算是也。
及其成也曰能,能者,能此云也,与其名贤者,固已有差殊焉。
以是知古之圣人教人之有道也如此。
故曰德成而上,艺成而下。
艺犹且下之,况成而不名艺者耶!
今夫章句之学,非徒不足以养材,而又善害人之材。
今夫穷心剧力,茫然日以雕刻为事,而不暇外顾者,其成何哉?
初岂无适道学古之材,固为章句之败尔。
自章句之兴,学者日驰以争入,其为言皆钻凿破碎,又有尺寸物色之限,终其业犹惣九牛而计其毛,假能举其皮而忽其一睫,犹未得名能。
呜呼,亦已劳哉!
夫古之为车服器械礼乐名物之用,大要不过适时便人尔。
自夫三代之君,各有损益,非固为异也,亦沿时而制作尔。
假后世有贤圣者作,计未必尽取此,其间亦合有取舍,又何足班班尽心耶?
古之人未有圣如孔子、孟子者也。
毕战问井地,孟子曰:「尝闻其略」。
哀公问舜冠,孔子忽而不对。
使蒂芥区区可名为学,则二圣人者肯忽而不言耶?
然则今人名数事物之学,曷足称君子之门也?
自章句之学兴,天下之学者,忘所宜学而进身甚速。
忘所宜学,则无闻知;
进身甚速,则谋道之日浅,甚者不知诵经读书何以名学,徒日求入以仕。
夫学者于仕,比之市人焉。
夫市者,所以通货财也。
人之有货财,则有适市之心;
如无货财,徒能疾走以入市,于道谓何哉?
今之仕者,何以异于是?
夫高位重禄,学者之市也;
道德利泽,学者之货财也。
有行道施德兴民利泽之心,然后求位与禄,可也。
今夫章句而进者,何异于无货财而徒疾走者哉!
虽适市,于道何也?
故士之不学章句者以此。
如终不得已,必待此而后进以仕,则姑徐徐先谋道而后思进,亦未晚也。
令之所闻如此,其自待亦以此,足下谓之何也?
如闻从杨学,又将守此以贺。
不宣。
令顿首。
固本策 北宋 · 李清臣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七一六、《圣宋文选全集》卷二○、《古文渊鉴》卷五四
讲学者,所以进于先王之道,轨制其情欲,增长其心术,扶神理性,祛滞决惑,如是而已者也。
人之不学则不知先王之道,茫乎如冥行而无所之,虽有仁智灵议,且化而为邪矣。
故刚者不学为暴不为断,柔者不学为懦不为仁,明者不学则过察而偏,聪者不学则过听而乱。
学先王之道,知忠信仁义之原与安危祸福之所自召,愚可以为智,闇可以为明,以中人之资而不失为君子,学可不务哉!
鲁哀公自称曰:生于深宫之中,长于妇人之手,未尝知哀,未尝知乐,未尝知喜,未尝知惧。
孔子告之以哀、乐、喜、惧之说。
窦长君出于田间,平、勃恐其骄而为不善,使与当世贤士长者居,故窦长君卒为贤侯。
今夫百金之家,则必求良师友以业其群幼子弟矣。
师友或不择,而使群子弟日与庸隶浮民为侪党,诩诩嚣嚣,相与扇昵而为恶,学之不率而恣于毬鞠、博簺、弹弋、狗马之间,未见能善其后也。
虽有百金之产,里巷之人咸知其逋荡转徙可拱而俟矣。
惟其友之不择,故坠其群幼于小人之涂,以遗家之辱,非幼者之罪,长者之弗思也。
故贤父兄莫不求师友,使材其子弟而业之。
百金之家尚知虑此,况有天下之富,将以藩戚为手足而卫心腹,将以宗室为枝叶而彊本根,其体如是之重,是尤宜长计而远虑者,岂不若百金之家之为者哉?
《书》载尧德之首,必曰亲九族,九族亲则曰平百姓,百姓平则曰和万邦,其先后次第如此。
「本支百世」,文王也。
「贻厥孙谋,以燕翼子」,武王也。
《周官》有师氏、保氏、大司乐之职,其世子皆齿国子弟而共学,而受六德、六行、六艺之教,其法盖详矣。
本朝太宗,亦尝择王龟从等厚赐以宠之,使训诸王以忠孝。
章圣用崔嚧之严,以代戚维之不职,如此其重慎也。
今宗枝之盛,昌大而蕃衍,尊宠而优安,振振于古矣。
然亦或失于不学,此非后世之大虑,而王室之所甚阙者欤!
今诸宫虽有其职,而任之或非其人;
虽有其人,而待之或非其礼。
朝廷未尝选当世贤者为宫官,其用荐而为之者,又未尝延见戒谕之以厚其意。
宗室知人主任之之薄,则师之不得不轻,舒惰尊骄,孰敢讽砺之者!
苦学术如垢病,视师道如泥涂,故贤者亦耻居是职,望望以去。
而文孙武子,入则与嬖人妾子嬉,出则与徒奴倖倡语,习于浮淫,湛于宴娱,耳目惟不善之接,非所以重世而光国也。
虽有河閒之雄材,东平之乐善,唐元轨之长厚,亦漂溺矣。
以明主之仁,笃于亲亲之恩,差等其戚疏,隆以贵爵,丰以廪饩,虽厚若此,徒足其欲而已耳。
议者考古义而较之于今,以谓爱育之道,其缺然也。
臣愿诏大臣选端厉诚洁之士、著行能通经术者,任以为宗室教导之官,而严异其礼以待之,使宗室渐知尊学重道之间,无有倨而不听者,然后横经聚问,指示圣贤之意曰:如是谓忠信、孝悌、仁义、礼乐,用之必安,而终身享其福,此可为者也;
谓不善为之,则虽富贵而有危亡之祸,此不可为者也。
授以六艺之趣,三纲五常之极,与前史所载历世治乱之体,皆俾略知大指。
陛下复于朝宴之隙,或临幸而察之,或召而勉进之,又稍为褒贬之格以勖其良,以警其惰。
一憸薄小人与嬉弄非礼之具,弗得纳于其门,使之日清月糅,性习相长,九族愉愉,知为善归正之路,则慈祥笃顺宽博之风行于王家,而上荣祖宗,下仪海内矣。
上言奔赴山陵不须限制 东晋 · 殷融
 出处:全晋文
司徒西曹王濛以周年为限,不及者除名,付之乡论。
臣以为名教兴于义厚、忠孝发于自然,不严而著,不肃而成者也。
旧礼,国有大讳,外任不得离部,冗散之人,发哀公巷,初无课限,有不奔之制。
永平初,先帝称宣帝遗诏,乃不得令子弟诣陵,唯荡阴奔赴多不建,乃始为其制,以笃一时。
顾观人情,未有肃愧,徒兴简默,正足以彰至道之不弘,表臣子之不义,宜遵前代,闻凶行丧,三日而已(《通典》八十,成帝崩,尚书殷融上言。)
下书讥复肉刑 南燕 · 慕容超
 出处:全晋文
阳九数缠,永康多难。
自北都倾陷,典章渝灭,律令法宪,靡有存者。
网理天下,此焉为本,既不能导之以德,必须齐之以刑。
虞舜大圣,犹命咎繇作士,刑之不可以<巳巳>也如是!
先帝季兴,大业草创,兵革尚繁,未遑修制。
朕猥以不德,嗣承大统,抚御寡方,致萧墙衅发,遂戎马生郊典仪寝废。
今四境无虞,所宜修定,尚书可召集公卿。
至如不忠不孝若封嵩之辈,枭斩不足以痛之,宜致烹轘之法,亦可附之律条,纳以大辟之科。
肉刑者,乃先圣之经,不刊之典,汉文易之,轻重乖度。
今犯罪弥多,死者稍众。
肉刑之于化也,济育既广,惩惨尤深,光寿建熙中,二祖已议复之,未及而晏驾。
其令博士已上,参考旧事,依《吕刑》及汉、魏、晋律令,消息增损,议成燕律。
五刑之属三千,而罪莫大于不孝。
孔子曰:“非圣人者无法,非孝者无亲,此大乱之道也。
轘裂之刑,烹煮之戮,虽不在五品之例,然亦行之自古。
渠弥之轘,著是《春秋》,哀公之烹,爰自中代。
世宗都齐,亦悯刑罚失中,咨嗟寝食。
王者之有刑纠,犹人之有左右手焉。
孔子曰:“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”。
是以萧何定法令而受封,叔孙通以制仪受奉常
立功立事,古之所重,其明议损益,以成一代准式。
周汉有贡士之条,魏立九品之选,二者孰愈,亦可详闻(《晋书·载纪·慕容超传》,又《十六国春秋》六十四。)
答袁悠问 南朝宋 · 雷次宗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十九
袁悠问雷次宗曰:「《丧服》:『大夫为贵臣贵妾缌』,何以便为庶母无服」。
又案《檀弓》云:「悼公之母死,哀公为之齐缞,有若曰:『诸侯为妾齐缞礼欤』?
郑注云:『妾之贵者,为之缌耳』。
《左传》云:晋少姜卒,明年正月,既葬,齐使晏平仲请继室。
叔向对曰:「寡君以在缞绖之中」。
案此,诸侯为妾,便有服也」。
次宗答曰:「大夫为贵妾缌,案注,贵妾,侄绨也,夫侄绨实贵,而大夫尊轻,故不得不服。
至于馀妾,出自凡庶,故不服。
又天子诸侯,一降旁亲,岂,容媵妾更为服也。
郑注《丧服》,无服是也,又注《檀弓》哀公为悼公母齐缞云:『妾之贵者,为之缌耳』。
此注谓诸侯为贵妾缌,既与所注《丧服》相违,且诸侯庶子母卒无服,皆以父所不服,亦不敢服,未喻《檀弓》注云何以服,言诸侯为贵妾缌邪?
《左传》所言,云少姜之卒,有缞绖之言者,是春秋之时,诸侯淫侈,至于甚者,乃为齐缞。
此盖当时之弊事,非周公之明典也(《通典》九十二。)
连珠 其一 南朝宋 · 谢惠连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十四
盖闻献技者易忽,养德者难致,是以子张重趼,不获哀公之禄。
千木偃息,不受文侯之位。
上萧骠骑启论检试僧事升明元年丹阳沈文季建议责僧属籍,欲行沙汰,道盛启。) 南齐 · 释道盛
 出处:全齐文卷二十六
天保寺释道盛启,昔者仲尼养徒三千,学天文者则戴圆冠学地理者,则履方屦。
庄周哀公曰:「盖闻此国有知天文地理者不少,请试之」。
哀公即宣令国内知天文者戴圆冠,知地理者著方屦,来诣门。
惟有孔丘一人到,问无不对,故知馀者皆为窃服矣。
释迦兴世,说四谛六度,制戒威仪,舍利佛等皆得罗汉,故知大法非为无宗。
但自尔已来,人根转钝,去道悬远,习惑缠心,若能隔意,则合律科,不尔,皆是窃服者。
伏愿陛下圣明,深恕此理,弗就凡夫求圣人之道。
昔郑子产称曰大贤,尚不能收失,为申徒嘉所讥,况今未法比丘,宁能收失?
若不收失,每起恶心,寺之三官,何以堪命?
国有典刑,愿敕在所,依罪治戮,幸可不乱圣听。
虽老病,远慕谤木,敢以陈闻,伏纸流汗。
谨启(《宏明集》十二。)
春秋战国门 再吟 唐末 · 周昙
七言绝句 押东韵
好龙天为降真龙,及见真龙瘁厥躬。
接下不勤徒好士,叶公何异鲁哀公